(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互联网大潮下,政务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互联网政务”在一些地方出现走样跑偏,不仅没有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反而空耗行政资源,徒增基层负担,沦为又一种形式主义。(央视网)
推广政务App的初衷,原本是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为民办实事。然而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不仅没有因智能化工具减负,反而因此苦不堪言。
比如,河长、林长、田长、路长App各一个,禁毒、科普学习打卡忙不赢,应急、人社、环保、自建房排查都要求安装,信息填进去后,台账、报表等纸质材料照样要留痕,操作App完全成了额外负担……凡此种种,只忙着“键对键”,表面上看着热热闹闹,实际上绝大多数却是“为有而有,为办而办”。
原本节省时间、方便群众的政务新媒体,为何沦为“数字形式主义”的“温床”?首先,政绩观错位。少数领导干部为了在上级面前挣“脸面”,不顾发展实际、不讲客观规律,只注重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数字形式”,用好看的“做样子信息化”向上级交差。其次,作风不严不实。有的地方研究和认知不足,盲目跟风,将信息化、大数据的简单运用视为工作创新,实际运行过程中只看重是否开通,对运营质量没有要求,加之技术能力跟不上,结果很多强行上马的政务媒体平台最终成为“花架子”。
形式主义是个顽疾,不可能一锤子敲下去,就能够一劳永逸。一方面,要压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对相关单位的政务APP等进行清理排查,督促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对大搞数字化面子工程的领导干部,应当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变“屏上干”到“实地办”,从“绑在手机上”到“忙在点子上”,多到田间地头问一问干部群众所使用的App、小程序、公众号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有没有把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服务群众办事既要“键对键”,也要“面对面”。只有多一些走心,少一些套路,用心建好每个平台、发好每条信息、做好每个回复,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才能点燃更多基层干部办事创业的激情,为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