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氢能研究仍主要聚焦在交通领域应用场景,在工业和供能等场景方面相对薄弱。
“当前,全国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运行考核良好,氢能产业布局呈现遍地开花局势。”3月28日,在北京氢能产业大会暨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能源与交通处处长问斌肯定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取得的成绩。
2021年8月和12月,我国分两批批复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名单,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北、河南5大城市群、41座城市纳入其中。在政策带动下,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雏形初步形成,基本掌握部分关键技术,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资料图)
京津冀首年新车上牌超千辆
京津冀是我国最早进行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产业布局的城市群之一。
“北京冬奥会期间,上千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全球最大规模示范应用,京津冀示范城市群首年度氢燃料电池汽车上牌超过1000辆,实现氢能产业‘从1到10’的突破。”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毛东军表示,北京市先后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以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关键零部件与核心材料为代表的氢能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钟晓龙介绍,保税区提出“一体两翼”发展思路,一端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一端以示范应用为拉动,两端共同促进氢能核心产业发展。在能源资源方面,发挥副产氢资源优势,建成渤化集团加氢母站项目,已累计供应车用高纯氢超千吨。法液空集团还将建设氢能源供给基地项目,未来保税区高纯氢产能将达到万吨规模,有效保障京津冀地区氢能供给。在示范应用方面,以港口、钢铁等企业为核心,瞄准中远途、中重型物流运输场景,打造绿色交通、绿色港口。目前,保税区已提供燃料电池汽车超百辆,运营总里程超350万公里,推动建设加氢站10座以上。
张家口也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重镇。张家口市发改委副主任尹旭光表示,目前,张家口已建成制氢项目6个,氢气产能达21吨/天。先后引进和培育亿华通、海珀尔、河北建投、交投壳牌、厦门金龙等19家企业,项目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燃料电池系统、整车和创新平台等,初步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下一步,张家口将以建设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为契机,在扎实推进车辆推广应用、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氢能供应和经济性等方面积极寻求商业化途径,探索与京津冀城市群政策互惠、车辆互通、氢能互动。
避免同质化竞争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推广氢燃料汽车超8000辆,建成加氢站超180座,拥有产业链相关企业400余家。根据规划,到2025年,各城市群计划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5万辆以上,建设加氢站超过500座。北京、上海、郑州、张家口、广东等地纷纷出台专项支持政策,覆盖车辆推广运营、加氢站、关键零部件等多个环节。比如,上海、郑州给予加氢站最高500万元建设补贴;北京对轻、中重型车辆按0.3万元/万公里、1万元/万公里给予运营奖励;张家口则提出按照中央奖励资金1:1比例配套奖励。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海峰表示,一年多来,随着示范政策实施推动,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现了“四个转变”:技术从依赖进口向自主创新转变,掌握了燃料电池电堆、双极板、空压机等核心技术,碳纸、催化剂等技术加速突破;政策由注重推广规模向完善制度环境转变;市场从单纯公交车向更丰富应用场景转变;氢能管理由无序向规范化转变,30多个城市发布加氢站建设审批管理办法,明确主管部门和审批流程。
尽管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取得一定发展,但仍存在市场规模小、技术水平差、产业化能力弱、用氢难等诸多问题。“部分城市群存在组织协调力度不够、产业互补不充分等问题。部分城市盲目打造产业链,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部分城市仅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对外来企业实施差异化政策。”方海峰称。
问斌进一步表示,我国氢能研究仍主要聚焦在交通领域应用场景,在工业和供能等场景方面相对薄弱,且在关键材料、核心器件、装备性能和可靠性方面仍与国外有一定差距。
加强区域协同
基于上述情况,如何让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更好地发挥作用?方海峰指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不仅涉及省内城市,也涉及省外城市,协调组织难度较大。只有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才能确保示范工作有序进行,完成示范目标任务。”他强调,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要清晰互补,企业要强强联合,避免同质化竞争。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及应用需求,选出适合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场景,和纯电动汽车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避免避重就轻,将纯电动汽车强制替换为燃料电池汽车,出现燃料电池汽车跑不动、技术上不去、成本下不来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要逐步完善地方政策体系,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避免政策不统一,导致示范协同效应差。
问斌同样表示,要继续深化顶层设计,城市群之间要深化合作,加强交流,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规模优势。在他看来,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氢能技术方面要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下一步,要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的制、存、运和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加快提高可再生资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的制氢规模,突破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