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咖啡品牌和企业不能将创新的脚步停留在口感的“猎奇”上,要通过科技升级、模式改造、理念提升完成全产业链的中式化改造,才能真正配得上新中式的叫法,抓住消费者的心。
100多年前,咖啡从国外传入中国。历经百年沉淀,这颗神奇的豆子赢得了众多国人的喜爱,特别是在年轻消费者心里,一杯咖啡、一本书、一段时光,已经成为时尚精致的生活方式之一。有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3817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万亿元。
作为“舶来品”,咖啡在中国普及,离不开国内外品牌的布局以及咖啡文化的广泛传播。早些年,雀巢、星巴克、咖世家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培育了本土的咖啡市场。近年,随着瑞幸、三顿半、Manner等本土品牌崛起,以及便利蜂、李宁、喜茶等超市、服装、茶饮品牌的跨界入局,咖啡市场的热度不断攀升。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咖啡相关企业融资事件合计发生191起,自2022年初以来,合计发生了27起,融资金额达42.7亿元。
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咖啡行业内部也出现了细分,更加注重本土化的新中式咖啡闯出了一条新赛道。新中式咖啡有两个标签:一是场景中国化。从店面装修到品牌logo、产品名称、包装设计、店员着装,处处展现“中国风”;二是口味中国化。比如,选取云南产的咖啡豆,运用中式炖煮的制作工艺,在基底里添加茶叶形成茶咖,或是在咖啡中混入陈皮、罗汉果、枸杞、豆花等中式原材料,以达到改变口感,实现“中西合璧”的目的。
事实证明,运用了新茶饮的玩法后,新中式咖啡实现了打法升级,有了更加清晰的商业逻辑,消费者也愿意为此买单。相关调查显示,91.4%的消费者会因为咖啡产品中加入了中式口味而加深对该品牌的好感度。比如,瑞幸咖啡的“一杯生椰拿铁”卖出超过1亿杯,成为现象级单品;不少本土品牌也凭借新中式的创意,收获了一批消费者。
新中式咖啡的崛起,与整个饮品市场的变迁紧密相关。随着新茶饮行业的格局逐步稳定,资本市场与成熟的茶饮品牌迫切希望在饮品赛道里开创一个新风口,而新中式咖啡恰恰符合这一需要。
尽管目前业界对于新中式咖啡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在“国潮风”的热潮下,许多行业从中受益,新中式成了不少行业的“救命稻草”。从这个角度来看,咖啡品牌要想真正拥抱中国市场,挖掘存量、扩大增量,新中式恐怕是绕不开的话题。“新中式探索”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应该予以支持。
推陈出新,保持较高的新品率将是一个重要方向。纵观新茶饮的发展,原料从西瓜、菠萝、葡萄等大众水果发展到车厘子、黄皮、油柑等高端小众水果,对产地、时令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单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而当咖啡拥抱新茶饮,转向新中式之后,必然要大幅提升自身的产品研发和原材料供应保障能力,以满足市场快速更新迭代的需要。相关品牌和企业也不能将创新的脚步仅仅停留在口感的“猎奇”上,要通过科技升级、模式改造、理念提升完成全产业链的本土化重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配得上新中式的叫法,抓住消费者的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对咖啡行业来说,在经历了多年本土化发展和中式化改造之后,能否在经济复苏回暖的2023年取得更大突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期待。
关键词:
咖啡文化